客厅多大会走?
一岁半的宝宝还不会走路、两岁的宝宝还不会说话、三岁的宝宝还不会自己吃饭......一提起孩子成长中的“晚”,家长们的心里就难免会有嘀咕和担心,究竟孩子哪些“晚”该重视,哪些“晚”无伤大雅呢。本期,我们就将家长们最关心的“几大会”进行了详细解答,帮助大家判断宝宝究竟是成长“晚”,还是存在潜在的发育问题。
1、走路“晚”
正常情况:如果宝宝在15个月后还不会走路,在学龄前还有严重的走路不稳,如跑跳不能,脚尖走路等,则可能是脑发育异常,需要马上就医。
分析:11-15个月学会走路,其实是“会走和不会走”两个阶段的自然过渡。因为从11个月起,宝宝就能扶东西站起来了,如果这时候能多锻炼,自然在15个月之前就会自己走,如果一直锻炼得不勤,自然也就走晚了。专家表示,尽管这样,如果宝宝在15个月后还不会走路、学龄前还有严重的走路不稳,则可能是脑发育异常,需要马上就医。如果家长没有关注,而影响到孩子进入幼儿园,就会直接影响日后智力功能的正常发育。
解决:学走路是很多孩子必经的阶段,但是,不少家长总是担心宝宝磕到碰倒,而减少让宝宝练习走路的机会。事实上,这段时间内,父母应该注意鼓励孩子多走,在大人的支持下,而不是学步车、推车,自己去尝试和体验靠自己双腿去移动的乐趣,只有自己克服了平衡的困难,下一步才会走得更稳。其实和学习说话一样,能走会跳是靠大脑的精细运动来支配的,多“练”,脑神经也越发达,自然学起来就越快,走得也就越早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