厨房古代怎么说?
古汉语中厨房叫“庖”。《史记项羽本纪》中有“人方恶也,独劳心慪力,欲攻冯敬客,以此杜大司马门。大司马闻之,告汉王,汉王恐其有变也,乃与高帝、王、将军去、还,至军,复与大军合。”“慪力”即为“力”,“杜”即为“关闭”。这句话的意思是,汉高祖刘邦想要攻打项羽,于是派韩信去向韩王陈余求救,陈余不答应,让手下人告诉汉王刘邦,汉王刘邦害怕他们叛变,于是带着吕后、赵王和将校回去,返回到陈王的军队中和军队合在一起。“人方恶也”这里的人指的是冯敬,刘邦攻打项羽时曾派人与韩国相交韩王陈余,冯敬陪同刘邦一起前往,途中有人议论冯敬的坏话,刘邦听说了,因此才会有下面的行为。在古代,“厨房”一词出现的时间并不晚,北宋时候就有了,李涂《鼠璞》中有言:“厨房又叫厨房,是做饭的地方。”意思是厨房就是做饭炒菜的地方。而“庖”字在甲骨文中已经出现。《说文解字》说:“庖,割也,从肉,包声。凡庖之属皆从庖。”就是说厨师宰杀牛羊等牲畜的意思,因此造字时采用“肉”为边旁。因此庖字本义为屠宰牲畜。段玉裁注:“割也……谓之割,故字从肉。又谓之厨,故字从广。又谓之庖,故字从包。”这是说庖字有两个意义:一是割也,从肉,所以称屠宰牲畜为庖;二是从广,所以称煮熟食物的地方为厨,即厨房。
“庖”字由屠宰牲畜的意义引申为掌管厨房的官员,如《左传文公二年》中说郑穆公派太子公子瑕去做“晋侯之宫臣”,《左传昭公十三年》中说楚平王派伍举去做“楚王之右尹”,《左传成公十七年》中说晋厉公派赵宣子去做“晋国之司空”,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》中说卫灵公派子冉去做“卫国之大司寇”。这里的宫臣、右尹、司空、大司寇都是古代官名,掌管王宫的饮食及治理国家的政事,属于“庖厨之臣”的范围。后来又引申为一般的厨子。
“庖厨”意思相近,如《左传襄公二十五年》中有“晋侯使赵孟为司寇,以与民平讼”,杨伯峻注:“司寇,为国之刑官,食禄六百石,为上大夫。其职责是掌管邦国的司法工作,兼管宗庙之禁,行刑法之事等。”《汉书高帝纪上》中有“赵王敖拜为相国,以张良为客,从西出武关击楚王”,颜师古注引孟康曰:“相国者,为国掌其权枢、理民事、总兵众者也。”《后汉书张衡传》中有“衡善机巧,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”,李贤注:“机巧谓巧思也。”《文选江淹拟李都尉从军北征》诗中有“羽林骑,衣绣衣,金珂玉勒,马如飞。”李周翰注:“玉勒,以玉饰马勒也。”《宋书沈攸之传》中有“攸之幼孤,为伯叔所鞠养,及长,渐失爱敬之礼,为从弟攸之所诉,太祖曰:‘汝姑且为郡君(按即攸之之弟,时任辅国将军。)主簿,可乎?’即日除之”,刘盼遂注:“郡君,谓郡守也。君,爵也,所以封人者也。”等等,都是以“庖”字表职官的例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