卫生间以前怎么叫?

房越房越最佳答案最佳答案

在古代,没有厕所,也没有马桶、蹲坑等现代卫生设施,人们如厕后,如何清理粪便呢? 先秦时期,宫廷里有“更衣”,诸侯国都的城墙上修有“曲池”。“更衣”和“曲池”其实是供皇亲贵族和官员解手的地方。《礼记·玉藻》曰:“君即位,卿大夫各知其位,尊卑坐起皆于其正,君临轩,大夫趋进,上下未尝失序。”唐代李匡乂编撰的《资暇集》卷下记载:“今之厕字,古无此号,盖谓‘更衣’之所,直谓之‘厕’耳。”“曲池”在汉代称“便殿”或“小便殿”[1],魏晋南北朝时称为“马圈栏”,隋唐五代时称“茅房”,宋元以后则称“厕所”了。(见图2) 那么,这些名词的出现和演变,与人类社会发展有什么联系吗? 有的。 先秦时期,中国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,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农业、手工业的发展,人口增多,城市兴盛,随之而来的是对公共厕所的需求大增。这时,宫室以外的建筑中,已经出现了专供大小便的位置了——室内设“溷垣”,室外设“曲池”。

两汉,特别是东汉末年,社会上流行道家思想,讲究养生服食,求仙长生,厕所的建置开始向风水方位和人身体部位命名并有所讲究。如东汉许慎在《说文解字·示部》中说:“秽,亵臭也;厕,秽所居也……”将厕所直接比喻为“秽”,还认为厕所有滋生秽气的功能。于是,人们在修建房屋时就特别注意厕所的方位,要“负阴抱阳”,让厕所的门窗开在“凶方”,把“吉方”留给其他建筑。同时,还要重视厕所的防水、防溢处置,避免污秽外流,破坏室内气场。 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,由于门阀士族制度的存在,社会的等级观念更加严明。

作为“夷狄贱类”的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后,在厕所的排布上继承了“负阴抱阳”的思路,又加入了门第高低的区别。《颜氏家训·治家篇》提到:“吾家凡常,惟佛屋有厕,其馀唯坑……北齐天子及百官,皆就坑方便。以坑处多鼠,鼠多脏秽故也。”这时的厕所,已不再是单独的建筑,而是与佛堂、卧室等连在一起,条件好的还可以配备熏香、风干设备。

到了宋朝,城市化进程加快,大量人口聚居在城市里,公共厕所的需求量猛增。据北宋文学家洪迈所著的《容斋随笔·卷八·京城市井记》载,东京(开封)有“茅厕坑三二十个”,南宋都城临安的“茅厕坑”更是多达一百多个。不过这时候的公厕仍然没有脱离污秽的阴影,洪迈还无奈地说:“此辈粪土之中,蝇蛆之类,何可胜数!” 一直到明清时期,生活条件继续改善,厕所的臭味才逐渐被人容忍。《清稗类钞·饮食类·秽物之入馔》载:“满俗每易其新制木碗,用备饮食,而其味绝佳,微有清香之气……入馔之秽品甚多,有粪便、尿泡、屎橛之属,以盐腌纳肉内,久则变酸如醋,味极佳美。”

我来回答
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,文明评论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