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代卧室是什么意思?
古人对居室之“室”字,有着明确的界定——堂之外的地方,皆谓之“室”。 也就是说,除了堂外,其他房间都统称“室”——这个概念相当宽泛。
当然,从用途上我们可以再作区分——“正寝”是专门用来休息的卧室;而“燕寝”则是用于宴饮行乐的卧室。 古文中常用“燕寝”代指卧室。如《诗经》有言:“燕燕于飞,差池其羽……之子于归,远送于野。”“燕寝”还可单独作为住宅的名称。屈原《离骚》中有句“吾令丰隆乘云兮,求宓妃之所。解佩纕以结言兮,吾令謇修以为理。纷总总其离合兮,忽纬繣其难迁”……这里是诗人借用了传说中炎帝之女友的名字来命名自己的书房。可见古人的卧室并非仅仅用来睡觉,也可以用来阅读、会客……总之功能很多。
至于“正寝”这个词,多指天子、诸侯及大夫们的卧室。这些卧室的大小、格局都有等级之分。如周礼规定:“天子九寝,诸侯七寝……”这些“寝”的格局都是面向南开三门,东、西两厢各四间房,共有九间房或七间房。
但平民百姓的卧室就没那么多讲究了。可以随便建几个房子,围着住就行了。所以,古人常说“室迩人远”、“室迩人稀”,形容空间距离近,人也少。 不过,虽然普通百姓住房没那么多讲究,但是居室之“室”的概念依然是存在的——这可以从汉语中保留的几个表示居室的名词中得到证明。先秦时,人们说“居”(jù)室,现在说的是“室”(shì)居,古音都是[ʑyː]。
“室”还有另外的意思,即“坟墓”。古人认为人死以后灵魂归于幽冥世界,所以把死者生前所居住的房子定义为“墓”。如苏轼诗曰:“故山犹得酒中人,今岁还惊墓上松。”